第15章 模拟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 / 2)
第15章模拟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2007年9月4日到6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一号”试验队模飞工作胜利结束。这一模飞共48小时,比预计用时少了一个白天。这次模飞考验了星上设备,也再一次验证了飞行程序的正确,演练了参战人员的实战能力。
模飞胜利的取得来之不易,由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射场试验队人员较少,只能安排人员两班倒,一班12小时,尤其是上夜班的同志,连值两夜,十分辛劳。
为了保证设备的温度在连续工作后不致太热,测试间空调较凉。加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晚上天气又寒,兼之下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控制与推进分队工作的房间又不能独立调节风量,所以室内温度特别低。
为御寒,试验队特意向部队借了20件军大衣,参试的同志都裹着军大衣干活,即便如此,很多同志还是冻得直跺脚。值班的领导不时巡视,实在太累了就紧紧裹在军大衣里,缩在冰凉的椅子上眯一会儿再起来继续工作。
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最终换来了模飞的胜利。这一切都是为“嫦娥一号”成功飞月作最后的冲刺。
其实,“嫦娥一号”卫星的抓总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半个多月前就来到了发射场,为“嫦娥一号”发射做积极地准备。
2007年8月中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派出一支85人的试验队,远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在这里,试验队用70多天的时间为“嫦娥一号”卫星完成最后的武装,直到把它送上神秘的太空。
8月17日7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一号”试验队85名试验队员集合于北京首都机场,准备搭乘8时30分的飞机到达成都,再转乘14时的飞机飞往西昌执行发射任务。
然而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少麻烦。
7时10分,试验队接到机场的突然通知:所搭乘北京至成都的航班被推迟到13时40分起飞!
试验队领导着急了,因为发射场的工作计划都是按小时来安排的,推迟4个小时,对试验队而言绝非小事。
于是,试验队领导立刻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值班柜台联系。当听说乘客是要赶到成都转机西昌执行“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的时候,对方领导立刻答复:我们帮你们安排最近的一班飞机!
8时30分,在机场的大力协助下,全体试验队员上了另一班飞往成都的航班。但是,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临时安排航班,机上座位不够!不久,客舱里响起了机长浑厚的声音:
各位旅客,本飞机搭载了一批即将飞往西昌执行航天发射任务的同志,他们今天必须在成都转机,目前机上还差两个座位,有哪位旅客愿意转到下一班飞机上?请大家主动配合,支持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