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科学家研制嫦娥软硬件 (1 / 1)
沸腾文学网【101du.net】第一时间更新《嫦娥奔月: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最新章节。
第14章科学家研制嫦娥软硬件
2009年3月,“嫦娥一号”在冲向月面,完成“很美很壮烈”地一撞后,结束了它的使命。随同它一同完成撞击的,还有搭载的仪器和软件系统。这一撞,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开始。
此时,“嫦娥一号”身上搭载的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激光高度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嫦娥一号”最后一次测轨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VLBI系统,得到了同样的荣誉。
当“嫦娥一号”以完美一撞谢幕之际,这两支曾为造就它们呕心沥血的科研团队,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把激光器送上天,在“嫦娥一号”之前,中国人还没尝试过;把观测遥远天体的VLBI即甚长基线干涉系统用于月球卫星实时定轨,在“嫦娥一号”之前,地球人都还没尝试过。
这“天下之先”,因着“探月工程”,我们不仅尝试了,还实现了一次性成功。
时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所长、激光高度计项目负责人的王建宇说,那是集合了全国相关科研力量的一次攻关。由于技术的敏感性与特殊性,激光高度计的所有核心部件必须自主研发。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制造激光器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他们的激光器从未上过天。
王建宇说:
器件必须要能适应太空环境,必须耐得住剧烈的温度变化和宇宙射线的轰击,还必须能在真空和失重状态下保持良好性能。
这就得对元部件一个一个地改造、测试,直到全部达标。
对所有的元部件进行改造,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难的工程。
VLBI原本用于观测百万光年外的遥远天体,属于天文学基础研究的设备,可“探月”的国家需求,促使它来了一次奇迹般的角色转换。
由于我国没有深空探测站,如果仅用航天S波段测控系统,“嫦娥”奔月时横向测量精度不够,这样“嫦娥”被月球捕获时测轨的误差会比较大。而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VLBI系统,恰恰是探空横向定位的高手,其精度可达毫秒级,月球表面一个2米长的物体,它一“眼”就能定出精确的位置。
不过这套设备的稳定性、实时性,开始都还达不到要求。因为探月工程要求在10分钟内算出轨道数据,并传送到飞控中心。当时我国的VLBI系统没有数据处理能力,它用磁带记录下数据后,通常要过一个月左右才能把数据送到处理中心。要完成这全球“第一次”的角色转换,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但科学家们毅然担了起来。
当“嫦娥一号”撞上月球那一刻,激光高度计并未开启。为了将这个激光器送上天,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机所、半导体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精诚合作,日夜攻关,才交出了满意的作品。
激光灵敏度超过“月亮女神”所搭载的日本制造的激光高度计,而重量只有15公斤,比日本的整整轻了4公斤。
王建宇说:“这可是我们的心血啊!”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沸腾文学网】地址:101du.net,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