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前的争吵
1901年,首届诺贝尔大奖评选开始了,瑞典人阿伦尼乌斯是诺贝尔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最后落选了。1902年,阿伦尼乌斯又被提名了,这次参评的不再是物理奖,而是诺贝尔化学奖,但可惜他还是没有被选上。1903年,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加入到推举阿伦尼乌斯的行列,这一次,他获奖可能性很大,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委员们的意见又发生了分歧,大家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有评委提出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这一方案可真是奇特,结果自然是被否定了。又有人提出他获奖最好再延期至下一年,结果当然也被否决。争来争去,最后,阿伦尼乌斯终于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种评奖的场面真是一波三折,充满神奇,在诺贝尔奖评选历史上绝无仅有!那么,阿伦尼乌斯是个什么样的神奇人物,他又有哪些神奇的科学成果,让如此多的人推举他,还让他横跨物理化学两大科学领域呢?
原来,阿伦尼乌斯参评的科学成果是他的电离理论。电离理论的确立,在当时的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学科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一时很难界定它的明确“身份”。这位瑞典物理化学家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的同胞。
评奖的场面一波三折,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为得到众人认可,更是一波三折。
“神童”太调皮了
小时候的阿伦尼乌斯聪明好学,但也是个淘气包,经常惹是生非。阿伦尼乌斯从3岁就开始识字,并学会了算术。这些可不是父母强迫他学的,父母并没有专门教他学什么,他是在看哥哥写作业时,自己在旁边跟着学会的。到了6岁时,阿伦尼乌斯就能够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算得上是一位无师自通的“神童”。
但是,当这位“神童”正式上学后,却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太调皮了,经常破坏学校的纪律,让老师非常生气。有一次,他绘声绘色地给同学讲故事,不知不觉,大家都错过了上课时间,这还了得,老师本想要好好处罚他一下,结果又被他用“花言巧语”逃了过去。
进入中学后,阿伦尼乌斯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他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聪明好学的他总喜欢多想一些为什么,遇到疑难的问题从不放过,他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争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也敢跟老师辩个高低。1876年,阿伦尼乌斯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乌普萨拉大学,两年以后,又比通常期限提前半年通过了候补博士学位的考试,被校方认为是奇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沸腾文学网【101du.net】第一时间更新《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