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在将军帽山艰苦施工 (1 / 1)
《滦水清清:引滦入津工程胜利竣工》转载请注明来源:沸腾文学网101du.net
第7章在将军帽山艰苦施工
1982年春天,驻天津某部工程兵来到引滦入津工程工地上,承担将军帽山引水隧洞的开掘工程。
当时,他们不时地遇到危险,“呼啦啦……”滑坡了,上千方的土石堵死了刚刚掘开的洞口,另换洞口,时间要延误两个月。
“轰隆隆……”塌方了,塌得透了天,10多米深的大黑洞,巉岩像死神的獠牙,张开在战士们的头顶上。有人建议用掘开式,那等于搬掉一座小山,少说要搭进60天……
负责洞口施工的三营长孙道彬,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论军事技术样样过硬,论施工可是新兵打靶——头一回,何况初上阵就遇上难啃的强风化区!
营里成立了攻坚队。孙营长第一件事就是找理发员,把头发剃光,其含义不言而喻。
上行下效,各连干部战士也齐呼啦地“削发为僧”,然后,还有带点悲壮意味的宣誓。也有人诙谐地说:“干吧,天津火葬场拥军,专门给腾出两间屋……”
28岁的孙营长连遗嘱也留下了:
如果牺牲了,没有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问心有愧,死不瞑目;一切丧事从俭,不要影响施工;全营干战,奋发努力,继续完成没有完成的任务;老婆可以改嫁……
当然,“遗嘱”未见诸文字,是几个营干部在工地吃着冰碴子饭时凑起来的。
而就在凑遗嘱的当天,一块石头崩落到孙营长的工棚,砸扁了孙营长的洗脸盆,当时他离脸盆只有一尺远。
王嘉祥副军长带着部队出征的同时,部队也办起了各类技术骨干培训班。
军区秦基伟司令员,送来了从各部队抽出的几十名骨干。他担心像当年他当红军时,打坑道不懂得什么计算,打到老俵的茅坑里去了……
就这样,历史又把一个人物推到了这个洞口,他叫杨承增,阎军长口头委任的“总工程师”,是个“眼镜”。
当年济南的趵突泉外一张北京水利学校的招生简章,吸引杨承增走进了学水利的课堂。水利学校毕业后,他又被转送进天津大学学水利,他的毕业设计是潘家口水库。
从那时起,滚滚的滦河水早就蓄在杨承增的心中。
可是杨承增学了近10年的水利专业,却被分配到了工程兵部队;他没有“打水洞”,而打了不少“干洞”。
而今,一个突然的命令调杨承增来参加引滦工程,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这是历史的必然,杨承增告别瘫痪了7年的老母亲,来工地报到了。
杨承增显然是知道孙营长的“遗嘱”的,何况还有那亮堂堂的“和尚头”!难道真的让他们只凭血肉之躯去拼搏?不!应该向科学要生产力、要战斗力、要安全、要质量、要速度!也许,以往我们过多地宣传了悲壮的牺牲,而对能避免那悲壮牺牲的科学技术,却忽略了。
杨承增想到:那默默的计算,那默默的思考,不同样具有崇高的意义吗!
杨承增失眠了。深夜的灯光下,一本一本地查着资料,寻找征服那疏松石质的途径;农家的土炕上,他和会聚到这个洞口的每个人进行共同交流、探讨。
于是,一个“稳定边坡,超前插盘,喷锚支护”的方法酝酿成熟了。
杨承增和副师长左尔文在门前疏松的煤堆上做模拟试验,用煤铲掏出一个洞子,用八号铅丝做“锚杆”,用稀煤代替喷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追书书】《宝珠也想不到[重生]》《我能继承角色天赋》《转生哥布林,但母亲是白毛精灵?》《赤心巡天》《什么年代了,还在传统制卡》《[足球]安东绿茵日记》《圣拳!》《CS:才16岁,让我老登逆袭?》《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张学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沸腾文学网101du.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