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试验成功 (1 / 10)
沸腾文学网【101du.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国信心: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最新章节。
●张爱萍说:“导弹和原子弹一定要结合,现在,我把你们双方的专家请来了,就是为了在一起做好两弹结合的工作。”
●钱学森小心翼翼地把这根小白毛用纸包好,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作为负责任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大家。”
●1966年10月27日,一条惊人的新闻传遍了世界各地:中国在本国的核武器的试验中,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它预定的高度,准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试验成功初步结合导弹原子弹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在酒泉发射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时隔3个多月,即10月16日,在我国新疆罗布泊的上空升起了令世界震惊的蘑菇云,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
因此,两弹结合的步子越走越近了。
要知道,我国从事导弹和原子弹研制的两支队伍分属两个部门,而且,这两个部门都是核心机要单位,从保密和安保的角度考虑,之前,这两个部门没有任何来往,谁对谁都是一无所知。所以,要把二者“嫁接”在一起,自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两弹结合的重点是原子弹的小型化弹头,即核弹头与火箭的结合。因为,导弹对原子弹的重量和体积有严格要求,所以,原子弹必须要小型化,否则导弹是运载不了的。
为适应运载核弹头的要求,导弹也要做许多相应的技术改进。
首先是核弹头不能承受过大的冲击与振动。这就要求安放核装置的弹头密封舱既要有减震和缓冲的功能,还要有一定的刚度,能承受核装置自身产生的惯性力,避免核装置和壳体产生撞击。
其次,核弹头还要求盛放它的密封舱有空调,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除此之外,导弹起飞后的冲击、振动,弹头再入大气层产生的高过载,发动机和激波产生的噪声和脉动压力,运输中的冲击、振动等等固有的环境条件,也是保护核弹头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针对这些技术问题,早在1963年3月,国防科委张爱萍邀请二机部的刘西尧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王秉璋,分别介绍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情况。
张爱萍说:
导弹和原子弹一定要结合,现在,我把你们双方的专家请来了,就是为了在一起做好两弹结合的工作。
同年11月,国防部五院科技部长耿青主持了一、九院情况交流会,一分院副院长林爽向九院领导朱光亚等人,介绍了中近程导弹的参数以及研究进展情况。双方还商定:由九院派员到一分院了解具体情况。
12月,鉴于原子弹、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以及美、英、苏三国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后出现的国际形势,中央专委研究了核武器的发展方向问题。
会议确定核武器的发展方向为:应以导弹核弹头为主,空投核航弹为辅。并责成国防工办、国防科委组织二机部和五院立即对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做出全面的计划和安排。
1964年1月,中央专委决定等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开展核弹头的研究设计,并加快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力争早日以配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装备部队。
随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自此,我国中近程地地导弹核武器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在这之前,由于我国科研人员在“两弹结合”的技术问题上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在研制过程中,对如何鉴定导弹核弹头的性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
起初,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认为,原子弹头在经过导弹飞行环境条件的地面模拟试验、爆轰试验、引爆控制系统全射飞行试验、检验原子弹头核性能的地下核试验后,便具备了配装中近程导弹的条件。
因此,国防科委原安排的第三次核试验是一次地下核试验,目的是测量中近程导弹原子弹头的威力和性能参数。
同年4月,九院几位主管核装置总体方案的设计人员来到一分院,进一步了解导弹的情况。这次会面,双方协商了核装置在弹头内安装的要求和基本参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