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化改革 (1 / 4)
沸腾文学网【101du.net】第一时间更新《改革前沿: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最新章节。
●邓小平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谈的这些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
●邓颖超在听取了深圳市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高兴地说:“在深圳这几天,等于上了一堂课,所见所闻都是新鲜的东西,感到非常振奋。”
●有人等不及了,“呼”地一下站起来,响亮地喊出了“250万元!”会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深化改革深圳改革引来巨大争议
1981年11月,一位离开深圳市委主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将一份《关于深圳特区建设的几点意见》交给了中纪委。
这份“几点意见”主要是对深圳改革的质疑。其实,从深圳成立特区以来,对深圳的质疑就从来没有断过。
在当时,蛇口刚刚动工时,陕西的一位省委副书记来到这里,当年他在这里打过游击,见到外商在这里办企业,他不禁泪流满面,痛心疾首地说:“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得来的土地,给你们一下子卖掉了!”
像这位老干部一样,一批内地老干部到深圳参观后,也在议论说,在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飘之外,遍地都是资本主义!
在当时的环境下,反对深圳改革的声音是很大的。“几点意见”交上去不久,一家报纸就发表了《上海租界的由来》,其观点和“几点意见”一样是批评改革。
几乎是与“几点意见”的时间同步,一个调查组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特区进行了调查。
当时,《人民日报》记者林里曾与到深圳的调查组打过交道,他这样描述道:
我到深圳以前,办案人员早已捷足先登。我们住在同一个招待所里。当我听说,深圳特区被列为“重点省的重点区”的时候,我几次试图问个究竟,目的是避免“撞车”,“唱对台戏”。
一片好心善意,完全是从有利于工作出发的。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对方都回答一个“不知道”。
他们不跟陌生人说话,不同一般人打招呼。尽管“同吃同住”,但互不来往。尽管在一个餐厅用餐,但他们躲在餐厅的角落里,还竖起一道屏风,像是生怕被人看见似的。
1982年初,这个调查组很快就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指出深圳的“问题”:
引进外资和设备有很大的盲目性;
同外商打交道吃亏上当的情况相当严重;
经济管理相当混乱;
引进企业职工所得太多,月平均为150元,少数人高达200元、300元甚至500元……
最后,调查报告特别指出:
引进外资成片开发,要警惕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
调查组在撰写调查报告的同时,又整理了一份材料,题为《旧中国租界的由来》。
1982年4月,一位著名的老报人又在其名牌栏目《读史札记》发表《痛哉,租地章程》一文。
这篇文章讲的都是旧中国的事,但看的人似乎都觉得,文章所要说的,已是不言自明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