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 (1 / 2)
流感病毒
概述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病毒由三层构成,内层为病毒核衣壳,含核蛋白(NP)、P蛋白和RNA。NP是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性稳定。P蛋白(P1、P2、P3)可能是RNA转录和复制所需的多聚酶。
中层为病毒囊膜,由一层类脂体和一层膜蛋白(MP)构成,MP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
外层为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即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H能引起红细胞凝集,是病毒吸咐于敏感细胞表面的工具,N则能水解粘液蛋白,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是病毒复制完成后脱离细胞表面的工具。H和N均有变异特性,故只有株特异的抗原性,其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根据NP抗原性,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按H和N抗原不同,同型病毒又分若干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就是指H和N抗原结构的改变,主要是H。
在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量变),称为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较快,2~3年可发生一次,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很慢。
大的抗原变异出现的亚型即称抗原转变,其H和N都发生了大的变异,由此而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变异的病毒株称为变种。
甲型流感病毒大约每隔十几年发生一次大变异。自1933年以来甲型病毒已经历了四次抗原转变:1933~1946年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为H1N1(亚甲型,A1),1957~1968年为H2N2(亚型甲型,A2)1968年以后为H3N2(香港型,A3)。
一般新旧亚型之间有明显的交替现象,在新的亚型出现并流行到一个地区后,旧的亚型就不再能分离到。另外,每个亚型中都发生过一些变种。乙型流感染毒间同样有大变异与小变异,但未划分成亚型转变。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抗原变异。
结构
结构特点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由外膜和包围于其中的核衣壳组成。
外膜
主要成份是脂质,其内表面为一层作为基质的蛋白质,外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糖蛋白突起,这些糖蛋白突起是流感病毒抗原结构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流感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