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沸腾文学网101du.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口蜜腹剑的唐代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生年不详,卒于752年。小字哥奴。因厚结武惠妃和武三思女,于开元二十三年(753年)任礼部尚书,旋封晋国公,其权势颇盛,但政事甚坏。其待人表面和善,而暗中却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之人。尤为罪孽深重的是,他为了争宠固权,排斥异己,居然极力主张重用番族人为将,使安禄山等得掌重兵,他死后不久,便发生了安史之乱。
1.攀附权贵,升迁拜相
李林甫是平长肃王李叔良的曾孙。而李叔良又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无疑,李林甫是沾了皇亲的。李林甫的父亲李恩海任杨府参军。舅父姜皎为玄宗时秘书监,受封楚国公,并与执政的侍中源乾曜联姻。显然,李林甫是朝中有人的。起初,李林甫就是利用这些关系,投机钻营而步入仕途的。
开元初,李林甫由千牛直长迁太子中允。李林甫嫌官职太低,但又不学无术、难以登科入仕,于是他便利用舅父的关系,巴结源乾曜之子源洁,请源洁向其父代求司门郎中。岂知源乾曜待李林甫“素薄之”,说:“郎官应得才望,哥奴岂郎中材也?”只给他安排为谕德,继而迁为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李林甫的不断钻营下,御史中丞宇文融将其引荐为御史中丞。后又钻营为刑部、吏部侍郎。
李林甫任吏部侍郎不久,吏部署长名榜,遴选官员。善于钻营的李林甫,把此视为官场交易的极好机会。唐玄宗之兄宁王李宪私下来见李林甫,拿出一个10人名单,请其优先选补为官。李林甫毫没犹豫,满口应允。不过,他也对宁王提出一条件:“愿绌一人以示众。”发榜之日,李林甫要从这10人中挑出一个,指出其托王爷讲情之举,公开宣布:“放集。”(留待冬选再议)这样,李林甫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宁王的要求,结交了皇兄,而且还弄了个公正的美名。真可谓既当了婊子,又立了牌坊。
李林甫不仅善于巴结权贵,还善于巴结权贵的夫人。当时,“武惠妃宠倾后宫”,其子寿王、盛王也因母受宠而被皇帝宠爱。皇太子李瑛则被冷落。李林甫经过一番思谋,便通过宦官对武惠妃说:“愿护寿王为万岁计。”谋废太子,以图另立,实属冒杀身之祸的险举。当然,李林甫清楚,巧妙地利用皇宫内潜在的太子之争,不仅不会有险,而且反会有利。果然,武惠妃对他颇为感激,时常在皇帝面前替他美言。朝中侍中裴光度夫人,乃是武三思之女,李林甫便对其暗中献媚,以致使裴妻武氏“尝私林甫”。待裴光度死,李林甫便迫不及待地欲继相位。武氏更是鼎力相助,请深受皇帝宠幸的宦官高力士帮助达此目的。高力士本出自武三思家,对武氏所求自然非常效力。不过,此等大事,高力士也不敢与皇帝直言,只好见机行事。而皇帝听信了萧訕的建议,决定任用韩休为相。李林甫虽未如愿,但足见其野心勃勃,且又善于走权贵夫人的门路。古往今来,走权贵夫人的门路,往往比直接走权贵的门路还要奏效。李林甫深谙此道。
事未如愿,李林甫并未心灰意冷,由于高力士是在任命韩休和诏书未下之时向武氏及李林甫传出这个消息的,所以给善于钻营的李林甫又提供了一个投机的机会。李林甫变自己欲求相,而改请韩休为相,以此讨得了韩休的欢心。韩休任相后,便向玄宗荐举李林甫,说其“有宰相才”。武惠妃又在宫中相助。终于,李林甫官拜黄门侍郎,后又科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2.巧伺上意,独揽相权
玄宗欲用李林甫为相之时,曾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过意见,张九龄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玄宗没有听从。李林甫知道此事后,对张九龄非常恼恨。但是,张九龄“以文学为上所重”,李林甫对其虽恨,亦无可奈何。于是,善于伪装的李林甫将其怨愤深藏于心,表面上对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因此李林甫对裴耀卿也非常恼恨。是时,玄宗在位已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每逢议事,无论大小,张九龄常与玄宗力争。李林甫则利用这个机会,“巧伺上意”,夺得玄宗的欢心,并想方设法中伤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玄宗巡游到东都洛阳,欲还长安,裴耀卿、张九龄说:“今农事未毕,请俟仲冬。”裴、张二相考虑到时值秋收大忙季节,皇帝若返驾归京,沿途迎送,势必影响秋收,所以建议玄宗推迟到初冬再归。待裴、张二相退去,李林甫装作脚疼,落在后面。玄宗问其故,李林甫说:“臣非疾也,愿奏事。二都本帝王东西宫,车驾往幸,何所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玄宗大悦,立即西还。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勤于政业,能节用度,仓库充实,器械精利。玄宗对其极为赞赏,欲拜其为尚书。张九龄反对,说:“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哺要,恐朝廷改变主意,对牛仙客加以“实封”。张九龄依然反对,玄宗听后沉默无语。李林甫趁此机会,对玄宗说:“仙客,宰相材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礼。”李林甫一番话,既博得了玄宗的欣悦,又进了张九龄的谗言,第二天,玄宗复又提出此事,张九龄固执如初。玄宗非常恼怒,变色道:“事皆由卿耶?”事后,李林甫向玄宗奏道:“天子用人,有何不可!”这话显然会进一步激怒玄宗,从而离间玄宗和张九龄的关系。
玄宗原来对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宠幸,丽妃生太子李瑛、德仪生鹗王李瑶,才人生光王李琚。待玄宗即位后,惟武惠妃专宠,惠妃所生寿王李瑁,在诸皇子中也最受宠爱。太子李瑛与李瑶、李琚也都居禁中,因为受到冷漠而常发怨语。驸马都尉杨洄是武惠妃的女婿,他经常刺探三位皇子的言行,并立即告秉惠妃。专宠的惠妃本来就想日后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登基称帝,便利用太子的怨言,诬陷太子,她哭泣着对玄宗说:“太子阴结党羽,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大怒,想要废掉太子及另两位王子,张九龄坚决反对,力陈不能废掉太子之理,最后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词。”玄宗非常不悦,李林甫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却问玄宗宠幸的宦官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其意甚明,既表白他是赞成废黜太子的,以取悦于玄宗和惠妃,又影射张九龄干预皇家私事。玄宗愈发不悦,李林甫乘机在玄宗面前日夜说张九龄的坏话,渐渐地,玄宗疏远了张九龄。
不久,张九龄、裴耀卿被罢政,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为中书令。牛仙客升任相职。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弹“牛仙客非才,滥登相位”,结果是惨遭“杖之朝堂”,后又被流放瀼州,至落田而死。李林甫趁机又进谗言,对玄宗说:“子谅,九龄所荐也。”玄宗又将张九龄贬为荆州史。李林甫终于达到了整治张九龄的目的。
3.蒙蔽玄宗,以成其奸
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已无忧虑之事,便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将政事委托于李林甫。李林甫实际上掌握了朝权。他深知,只有迎合上意,才能固其宠。若要迎合上意,必得对上意了如指掌。如何才能对上意了如指掌呢?善于巴结权贵的李林甫,又在玄宗左右的身上打开了主意。“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李林甫为了固宠,连御婢都讨好,堂堂的宰相不惜屈尊到如此地步,可谓卑琐至极。
李林甫不仅“善刺上意”,而且更“善养君欲”。李林甫看出玄宗厌倦外出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采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李林甫用增加赋税之策来增加蓄积,实际上是用盘剥人民的血汗来炫耀自己的功业。玄宗非但未察其奸,反而非常高兴,对宠幸的大宦官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认为不可。玄宗顿时不悦,高力士急忙认错,从此不敢多言。十分受宠的大宦官以至如此,足见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已受到无比信任了。
固宠当然不是最终的目的,固宠市权才是李林甫所觊觎的。为能专权于朝,李林甫竟然胆大妄为到“蔽其天子耳目”不准群臣正言进谏的程度,补阙杜琎不听邪,固执地要向玄宗上书言事。李林甫当即将其贬为下圭令,并对群臣说:“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鸡,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李林甫借立仗马欲与鸣之得失,威胁群臣勿再上言政事,否则,杜琎便是前车之鉴。然而,面对李林甫的奸恶行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揭发的。天宝八载(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获得李林甫隐恶20条,欲告其罪。李林甫为了防范被人揭发,早已搜罗爪牙在各地广布耳目。赵奉璋之状未到,李林甫就抢先得知了消息,派御史将赵奉璋逮捕,诬其妖言惑众,杖杀之。李林甫杀一儆百,朝野震慑,“由是谏争路绝”。群臣皆明哲保身,不再直言。
李林甫一方面缄封群臣之口,另一方面又控制了朝廷文武官员的增补铨选大权。唐代从太宗始,就有皇帝面试取士之策,并形成制度。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者皆诣京师”。李林甫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草野之士不似群臣那般畏惧他,说不定在与皇帝对策时会论其短处斥其奸恶,所以,他向玄宗建议说:“举人多卑守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玄宗居然信之不疑,轻易地将铨选之权交给了李林甫。李林甫本来就无心选拔人才,但他还是煞有其事地命令各郡各县的地方官精加试练,将灼然超群之人具名送省,委托尚书令复试,并让御史中丞监督,取其名实相副者奏明皇上。表面上,李林甫对此事极为关注,而且规则严格,铨选公正;实际上,李林甫不过是虚张声势,做做样子而已。到尚书复试时,“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向玄宗“表贺野无贵贤”。
4.排除异己,以保其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