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1B战机 (1 / 2)
中国歼—11B战机
概述
歼—11B重型战机是中国在引进苏—27SK后为提高航电系统效能而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国产空中优势战斗机。与其他国产武器相比,中国为实现苏—27国产化而花费巨大,也因此可以冠以歼—11B“山寨之王”的称号。歼—11B的成功服役也明显的提升了中国空军战力。
研制背景
远程攻击能力是进攻型空军的基础,但装载大量空地武器后的轰炸机、攻击机速度变慢、机动性能变差,需要战斗机的护航,同时战斗机还要驱逐对方攻击机来保护我方地面、海面部队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英伦之战就是德国空军无法压制英国战斗机,而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而美英在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中,由于初期缺乏远程护航战斗机,不得不让轰炸机单独面对德国的防空体系而损失较大,直到P—51等战斗机加入战斗以的才得以改观,所以战后美国空军重点发展大型空优战斗机,其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轰炸机提供远程护航。
由于为保证战斗任务的顺利进行,护航战斗机必须伴随攻击机群飞行,并清除航线上的敌机,因此限制了战斗机速度和高度,深入对方区域作战,难以得到我方雷达情报支援,而对方即可以在雷达网的支援下作战。因此往往容易受到对方的袭击。
在越战中,越南空军的米格—21就是利用美国预警机低空探测能力差的缺点,采用低空出航,高空突进,然后超音速掠袭的战术让美国空军倍感威胁,因此重点发展具备下视能力的预警机,如E—3A,由于E—3A航程远、探测范围大、指挥控制能力强,可以支援战斗机深入敌区作战,这便是“鹰之墙”——也就是所谓的战机扫荡,就是让己方战机编队进入对方区域,诱使或者迫使对方战机交战,从而达到清除战区对方空中力量为我方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贝卡谷地之战,以色列空军正是利用E—2C与F—15组成的联合空战系统,紧紧的控制了战区制空权。
由于无论是护航还是战机扫荡都需要深入对方区域,因此航程是第一个指标也是基本的指标,大航程意味着战斗机有较大的作战半径,同时也可以在战区较长时间滞留以尽可能为我方提供更多的保护,另外由于空中加油机容易受到攻击,难以深入对方区域提供空中加油支援,所以也需要战斗机拥有较大的航程,同时由于现代防空体系的发展,战斗机可能会受到多种威胁和应付多次空战。
因此需要战斗机具备拥有完善的航电系统、较多的武器搭载数量和较佳的反应速度,特别是要及时、准确的向飞行员提供战场态势,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良好的人机界面必不可少。
要想做到这些,重型战斗机必不可少,只有重型战斗机才会有足够的机体空间来容纳和挂载这些系统和武器,轻型战斗机如F—16可以凭借其较大的载油系数得到的航程,但其难以象F—15那样在机身保形外挂4枚空空导弹,而只能采用阻力较大的外挂的翼挂方式,因此在同样的空战外挂的条件下,其航程和性能都比F—15要低。
在冷战时期,我国空军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作战任务,加上国家经济技术实力有限,因此重点发展较轻的防御性战斗机,因此直到歼十战斗机仍旧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作战任务,由于难以在机腹挂载中距空空导弹,因此其在执行较远距离的作战任务时,难以同时兼顾战机扫荡任务所需要的弹药与燃料携载的要求。
而冷战结束后,由于陆地威胁的消失,我国的主要作战方向转向海洋,不论是在东南执行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在南海执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空军预定战场距离祖国大陆均较远,因此歼10执行防空作战任务虽然一流,但要执行较远距离上的维护空优作战任务就显得力不从心。
为此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SK型战斗机,与空军其他战机相比苏—27SK最大特点就是载油系数高,航程远,并且由于有较大的机体空间,可以配备较多的航电系统和武器,最有价值的是其可以在机腹挂4枚中距空空导弹和翼尖挂2枚格斗导弹时,仍旧能维持上千公里的作战半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