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军事演习带动武器研制热潮 (1 / 1)
《常备不懈: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军事演习》转载请注明来源:沸腾文学网101du.net
第17章军事演习带动武器研制热潮
1958年7月,以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开始265—I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
这是一种以法国的SS—10反坦克导弹为参照物,并借鉴了苏联的AT—1“甲鱼”反坦克导弹的设计经验,由我国武器技术人员自主开发和研制的新一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
这种武器的原理样机在进行了二次飞行试验后,有关人员掌握了初步的反坦克导弹工作原理。
随后,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组成了以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主,联合北京工业学院和724厂组成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研制机构。
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导弹应该追溯到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研制的X—7“小红帽”,它采用目视瞄准、有线制导技术,到1944年9月已基本研制成功,但还未来得及投入使用,纳粹德国就战败投降了。
不过,有线制导技术却被保留继承了下来,一直到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现役反坦克导弹的屁股后面仍然拖着一根长长的导线。
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我国与苏联的盟友关系急转直下,一夜之间,苏联不但撤走了援华的各类专家,还撕毁了与我们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
于是,在数千公里的原本平静的中苏边界线上,双方都虎视眈眈,苏联更是陈兵百万,仿佛一场国家大战一触即发!
但是,我国领导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苏联的核武器,也不是他们的新型导弹,而是苏联世界一流的钢甲洪流,即各类坦克装甲车辆。
当时,我国面临苏联在内蒙古草原和三江平原的宽纵深、大正面的装甲突击集群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在内蒙古草原的威胁,苏联装甲集群可以毫无阻碍的直捣我国的战略心脏,即首都北京。
因此,中央军委提出了“三打三防”口号,其中第一就是打坦克,由此可见,如何打击苏联的快速装甲突击群,成为了当时我军的首要任务。
特别是在1968年初的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中国前线部队对反坦克武器的要求就更迫切了。
我国除了大力研制各类平射反坦克炮及其弹药之外,再就是跟踪世界潮流,开始研制自己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我国组成新型反坦克导弹研制机构后,1962年开始新的研制工作,期间攻克了手动操控原理、火药装药、制导导线的放线和不断线等难题,1969年完成设计和试制,1973年完成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型导弹被正式定名为J—201型反坦克导弹。
这种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跟踪,手动操纵,有线制导,导弹射程400米至2000米,破甲厚度在65度角时可达120毫米,飞行速度85米/秒,性能落后于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的反坦克导弹。
特别是该型导弹存在射程近、破甲厚度小、飞行速度慢、操作人员暴露时间长、操控难等缺点,军队有关部门进行打靶试验后对该型导弹不甚满意。
在下发部队试用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又发展出称为J—202的改良型。
由于该型反坦克导弹缺点较多,在红箭—73研制成功后就停产了。但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作为我国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虽说没有投入大批量生产,但正是通过这型导弹的全面研制工作,为我国兵器科研人员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为随后的“红箭—73”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海贼王之大蛇的百物语》【锦绣小说】《被迫成为站姐后[娱乐圈]》《穿进同人文怀了影帝的崽》《万亿军火之王》《石破天穿越令狐冲》《成为雍正妹妹之后》《奥特曼:原来这边是简单模式》《六零之走失的妹妹回来了》《一个俗人的诸天影视之旅》
陈忠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沸腾文学网101du.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