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101du.net

《教你学弦鸣乐器》转载请注明来源:沸腾文学网101du.net

古筝

古筝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越等国,其中以秦国最盛行,故有“真秦之声”、“秦筝”等称。古筝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样,具有许多种版本,会有这样的原因,我想是来自于它沿革历史悠久,加上每个朝代对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会有以下四种学说:

说法一:筝渊源于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于上述对于“筝”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详述。

说法二:筝筑同源说筝筑同源的说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因此有许多学者推断,筝的来源与筑相当类似,都是竹制,都是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之后筝不断演进,演变成十二弦木制筝,简单的说,筝与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说。注:何谓“筑”?筑乃是一种便于携带流行于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简单乐器,战国时代流行于燕、赵、齐等靠北方的国家。北宋陈汤乐书“筑之为器,大抵类争,其颈细,其肩圆。竹鼓之,为琴……品声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击之,随声应律焉”。

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料中的记载如下:

1.汉应劭风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在切韵中说“筝,秦蒙恬所造”。

3.隋书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筝,蒙恬所作者也”。

4.唐段案节乐府杂录“筝者,蒙恬所造也”,虽然此一说法有许多文献证明,但仍有许都研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以下分项述之:

(1)在孔子弟子所撰写的礼记、乐记中就已有古筝记载。这代表着在春秋时代,古筝早已流行,但此时蒙恬尚未出生,又如何造筝呢?

(2)在公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曾叙述到“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其中也有筝乐的记载,李斯和蒙恬虽是同时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筝之说时,相差了十六年,这是另一项否定蒙恬造筝之说的论点。

(3)其三,若蒙恬造筝为事实,怎会于史记蒙恬列传中,完全无提及有关造筝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晋傅玄筝赋序及旧唐书音乐志中皆有反驳蒙恬造筝的记载。筝赋序:“……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此派学者认为蒙恬造筝说已不攻自破,不足采信;至于对蒙恬改造筝的说法倒是认为有可能的。在清朝朱骏声说文通训中提到:“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已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便证明了蒙恬改造筝的说辞。

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但实际上,“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之意,是京房设计了一个状如瑟的五音准,换句现代话应该是说京房制造了一个有五音准的调音器,而不是古筝。这算是一个会意上的差错,而非是真实的。那么倒底事实的真象为何?这些古人的说辞,你自己又相信谁?或许只有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许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若要追溯每个乐器或音乐的确实的背景、历史,那么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在当时的人民,因为筝乐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壮而诞生。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赢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荮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它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其他相关阅读More+

想入媛媛

空中云点

怀娇

白糖三两

华娱之2000

河狸的米饭

山海提灯

跃千愁

换巢鸾凤

不止是颗菜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引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