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101du.net

《季羡林全集(第三十卷·附编)》转载请注明来源:沸腾文学网101du.net

《中国现代语言学丛书》序

中国语言学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但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被西方某一些学者称之为“孤立语”的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汉语的词以单个的字为基础,孤立不变,与印欧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系的有屈折变化的拼音文字迥异其趣。在两千年的过程中,我们不是没有遇到过外来的拼音文字,比如随佛教而来的梵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但是,我们从佛教接受的主要是义理,在语言方面,我们只在语音和词汇上受到了一些梵文的影响,对整体汉语的研究,这种影响并不大。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出版,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标志着汉语研究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明确声明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还是先抄他的话。他在“后序”中说:

余观泰西,童子入学,循序而进,未及志学之年,而观书为文无不明习;而后观其性之所近,肆力于数度、格致、法律、性理诸学而专精焉。故其国无不学之人,而人各学有用之学。计吾国童年能读书者固少,读书而能文者又加少焉,能及时为文而以其余年讲道明理以备他日之用者,盖万无一焉。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西文本难也而易学如彼,华文本易也而难学如此者,则以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华文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遂使结绳而后,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而道无由载,理不暇明,以与夫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马建忠在这里详细对比了华文与西文之难易、之结构、之优劣、之利弊、之异同、之效用,颇有一些深刻的话,虽然他还没有真正对二者之差异搔其痒处,这是时代的限制使然,不能怪马建忠。马建忠这一番话真正的用意在于指出,华文非按照西文的楷模加以整理不可,整理之道就是写一部华文语法,他称之为《文通》。接着他在下面说:

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无逊于西人。然后及其年力富强之时,以学道而明理焉,微特中国之书籍其理道可知,将由是而求西文所载之道,所明之理,亦不难精求而会通焉。

马建忠写《文通》的做法和目的说得一清二楚。一方面,他想改变传统私塾中教师多强调背诵而忽视讲解的做法;另一方面,其中还隐藏着一点“语法救国”的意味。他说,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其实华文何尝没有一定之规矩?特规矩迥乎不同而已。不管他的《文通》能不能像西文语法那样让人真“通”——我看是“通”不了的;但是他毕竟开始了中国语言学现代化之新风。我们现在都认为,所谓“现代化”其实就是“西化”,马建忠又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例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说:“《马氏文通》标志着中国文法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这话是完全准确的。

在中国学术史上,无论是哲学史、宗教史,还是文学史、艺术史等等,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语言学史何独不然。文化交流并不总是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中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撞击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佛教进入中国就是如此。当然也有比较缓和的评论。但是撞击或者矛盾或多或少总会有一点的。即以语言学而论,在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撞击中,也就是佛教传入的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虽有过极大剧烈撞击,佛教最后终究还是被接受下来,融入中国的哲学宗教思想中。这第一次撞击对语言学的影响不大,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谈到过,这里不再重复。

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二次巨大的撞击,我认为,应该说是自明末清初开始的欧风东渐。这一次撞击,对中国学术史、中国宗教哲学史以及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其影响之大绝不下于第一次。但是,对语言学来讲,在最初阶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真正的影响自《马氏文通》始。这一点在马建忠的“后序”中说得清清楚楚,竟无置疑之余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松田的酒厂二周目》【白鹤看书】《妖魔乱世,我能模拟修仙》【共享小说网】《炮灰男配的人生(快穿)》《直播写纯爱文的我在虫族封神》《云朵和山先生》【三七书屋】《转生哥布林,但母亲是白毛精灵?》《穿进同人文怀了影帝的崽

季羡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沸腾文学网101du.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其他相关阅读More+

绕床弄青梅

洛阳bibi

阵问长生

观虚

入骨温柔

倪多喜

天倾之后

佛前献花

仙工开物

蛊真人

私藏玫瑰

芒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