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101du.net

《风流去》转载请注明来源:沸腾文学网101du.net

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谈政治的话,透露着他的璀璨梦想:他多想能以德行安居政治中心,形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大一统”啊。可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如此美好的梦中醒来,他内心一片迷惘。不过,“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孔子为人以德,其人格也如同北斗星辰,而他的那些弟子,则正是拱卫在他周围的灿烂群星,在那个筚路蓝缕的洪荒时代,他们共同构成了吾民族头顶上深邃而灿烂的天宇。这些昨夜的星辰,至今仍在那遥远的地方闪烁,向我们送来他们意味深长的注视。

据孔子自己说,他的受业弟子中,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七人。这些都是一些极有思想、极有个性、极有血性的人。他们思虑深刻,情感丰富,个个生龙活虎,志向远大。他们无一丝小儿女态,无一丝求田问舍之想。他们跟随孔子,颠沛为天下,在苦难中表演他们的风流,在艰苦中显露他们的卓绝。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追求完美,正如他们生活在充满缺憾的时代,却又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的世界。他们并不崇高,但他们决不否定崇高,而是以此悬的,作为自己人生磨砺的旨归。所以,尽管他们有种种缺点、种种不足,甚至不免偶然也有一些小人作态,但他们仍然可爱、可敬,他们的缺点与不足,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据孔子颇为得意的介绍,在弟子中,以德行见长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语言见长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见长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学问)见长的有子游、子夏。这十人后人称之为“孔门十哲”。其实,孔门高徒远不止这个数,比如那个成就卓著的曾子曾参就不在此列。《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正由于孔子手下人才济济,反而使楚昭王有所顾忌,而不敢分封他土地,怕他有朝一日强大起来,危害自身。

有教无类的孔门私学里,不仅弟子们出身各异,个性也极丰富。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并不要求弟子们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对他们各自的个性也能给予足够的宽容甚至鼓励,这样,孔氏私学就获得了极活跃的细胞,从而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孔子曾以欣赏的口吻谈论他弟子们的个性与天赋:子张狡黠,曾子迟钝,高柴愚直,而仲由季路则改不掉粗鄙的毛病。颜渊呢?安于贫穷,家里的米缸老是空空如也。端木赐子贡则不拘泥于老师君子喻义小人喻利的说教,有大兴趣且花大精力于生意场上,他的投机活动往往百投百中,从而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但不管他们如何丰富多彩,千人千面,他们仍然是孔子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于仁义的信仰,对文化的虔诚,对自身道德的磨砺、人文人格的坚持与发扬,以及,对天下汹汹滔滔罪恶的反抗,对民间苦难的关注,对一切卑鄙政治的高度敏感。他们总是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最欣赏颜回,一则曰:“吾不如也”,一则曰:“吾为尔宰”,慨叹自己不如这个颜家小子,并祝福贫寒病弱的颜回能多多发财,然后自己去做他的管家。我也先写写他。不过,我对颜回的看法,与孔子做的鉴定有些出入。老实说,我对颜回的印象不大好。这可能是由于我对一切道德楷模的过敏性反感,颜回就是孔子推荐出来的道德楷模。在一个张铁生都曾成为我的榜样的人生经验中,我不能不小心地对待一切推荐的人格模范。我真心又放心地向我的邻居学习勤勉,向我的同事学习忠厚,向我的一位领导学习关心人,以及,更早的,向我的父亲学习正直与对万物的仁慈,向我的母亲学习无私的奉献……这些人都是我自己能触摸到的,而且,他们也没让我向他们学习。人们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即便是他们本来想要的好东西,一旦有人向他们喋喋不休地推荐,他们马上就会弃之不顾:他们怀疑推荐人的动机。孔子推荐颜回的动机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我不得不小心的问题。颜回没有一点实际事功,也不见他对实际事务流露过什么兴趣,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一直是一个袖手旁观却又时时发些高妙之论的人物。孔子曾夸奖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倒觉得他的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神情太过冷漠,很不像孔门弟子的整体作风,不像春秋战国这个“轴心时代”的精神风貌,倒好像和二十世纪末的一些解构主义者们有些相似。我该不会把对各种“后”主义的反感移到“先”秦的颜回身上了吧?

颜回深受孔子赏识,我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颜回乖顺;二是他早死。早死,好多毛病还没暴露,留在记忆中的就是一个纯洁小青年的模样,在时时的回忆与追悼中,这个楚楚可怜的模样儿会平添多少伤感?颜回,这枝病弱的花朵,孔子曾经是希望他能结出一个大大的果子来的啊。这枚果子虽没有物理性地成为现实,但在孔子的心理上,它是那么一种真实的、刻骨铭心的存在。谁能在凋落的花蕾中看到期待中的果实化为一梦,谁就是不可救药的感伤主义者。在孔子“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中,我们是否心碎于老圣人的又一次失败与绝望?

所以,我以为,孔子在颜回死后不断地推重他,乃是一种心理的需求。他已看见自己黯淡的未来,他已无力把握未来,他已无力推开失败,他太疲倦了,他也早没有自信了,他渴望有人早一点接过他的“斯文”之棒,替他跑下去,可是,正当他想着把接力棒传给对方时,对方却先倒了下去,这是多大的打击?在强烈的挫折感与世界的冷酷中,死者颜回那记忆中的容颜是他无法忘却的遗憾,是他又一次失败的象征,也是他心头唯一的温暖……

颜回是那么乖巧,乖巧的孩子或孩子的乖巧是老人晚景中最顺心的拐杖。颜回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他知道老师在现实政治中碰过太多的钉子,受到不能挽回的失败,所以,他尽量避免和老师发生冲突,以免伤害老师那颗疤痕累累的心灵。他从不在老师说话时有什么反诘,“不违如愚”。在这种场合他往往呆若木鸡,又唯唯诺诺。即使不明白或不理解,他也等着退下来后自己去琢磨。这也是孔子赞赏过的那种常人“不可及”的愚吧。问题是,颜回的这种做法,难道不是恰恰违背了老师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导么?况且,既然当场已经表示附和了,退下来以后的琢磨领悟,怕也只能坚持“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原则了。这实在够不上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至少他不直。对此,孔子也似有微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颜回不是那种能助益我的人啊,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孔子绝对正确,永远正确,事无大小言无巨细一概正确,所以,对颜回的这种“无所不悦”,也就视为他一心向仁的美德了。但假若我们认为孔子之言亦有可商榷处,像颜回这样,就只能是非佞即诈了。实际上,孔门不少弟子都是敢于和孔子“商榷”的,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教学相长”,不仅有助于学生,还有助于孔子本人,颜回这样的“先生步亦步,先生趋亦趋”,只能是使老师和学生一起没出息。

颜回还有一些便辟善柔的“损者三友”的毛病。孔子被匡人围困,好不容易才得以脱身,颜回最后赶到。孔子心有余悸地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回竟说:“先生还在,我颜回怎敢死?”我想,死与不死,当时是取决于匡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选择权岂能在鱼肉?颜回为了讨老师的欢心,不仅藐视匡人的刀俎,而且还藐视大自然了。藐视大自然,怕也会“不得其死”吧。“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死时年三十二),偏偏死在孔子的前面了,弄得孔子呼天抢地地痛不欲生,这回他怎么敢死了?若真像他所说的那样,要苟活一条命以侍奉老师,他为什么不想些法子改善自己的生活和营养状况,而是甘心每日一箪食一瓢饮地糟蹋自己的生命?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照颜回的说法,倒好像死生由自己决定了。欺人,欺天,还欺师,文弱虔诚的颜回,总给我一种不真实不踏实的感觉。

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这话不假,有颜回的便佞善柔做榜样,有老师的频频赞誉做导向,门人岂不都学颜回,一个个以乖巧顺从来讨老师的欢心?

颜回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这个在孔子面前完全丧失自我的颜回,显然已经手足无措,精神恍惚了。孔子忽然在前,忽然在后,这简直是白日见鬼了。颜回至此,已无生路可走,只有一条死路。这回应该是“先生在,回何敢活”了。

不是物质上穷死了颜回,而是精神上的穷途末路。我斗胆说,颜回死于神经衰弱。

曾皙曾参父子都追随孔子。孔子曾说,曾皙和漆雕开“已见大意”,可见修养的大体已具。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竟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有人把这几句意译如下:

二月过,三月三,

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

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

回来唱个“山坡羊”。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好感度拉满后我成了黑月光》【耐看小说网】《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贼天子》《重开吧!蜘蛛侠!》《好莱坞的亿万富豪》【技术流小说】【小蓝书】《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其他相关阅读More+

谨言

来自远方

绝境黑夜

滚开

七零之改嫁前夫发小

女王不在家

如见雪来

杨溯

想入媛媛

空中云点

六零小片警爱吃瓜爱工作

香酥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