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101du.net

韩愈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又常常以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一带)的韩氏大姓自称,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韩昌黎。他幼年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靠嫂嫂将他抚养长大。他7岁读书,13岁就能写诗,能很熟练地写作文章。

他从小勤奋自学,读了很多的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他主张写文章要有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模仿前人一言一句,去掉陈词滥调。

他大力提倡用西汉以前的文体写文章,反对当时流行的文体。西汉距离当时已经八百年了,所以人们把西汉时候的文体称为古文,把当时的文体称为近体文。韩愈提倡古文,形成了一个文学上规模壮阔的运动,后人称它为古文运动。

唐朝时候,一切应用的文字,从皇帝的诏书、敕令,到人们来往的书信,都是用近体文写的,也叫做“四六文”。什么是四六文呢?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大多数句子是用四个字和六个字相间隔(也有四个字和七个字相间隔)组成,排成一对一对的,所以又叫对偶文。这些句子还要讲求对仗(如天对地,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和音韵,就是上句末尾那个字是平声(相当于汉语拼音的第一、二声),下旬末尾的字一定是用仄(ze)声(相当于汉语拼音的第三、四声),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的《滕王阁序》,用的就是四六文体。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是这篇文章中的几对句子。这种文体形式整齐,辞藻华丽,念起来顺口,好读好背,可就是过于束缚作者的思想,常常要以内容去适应形式。有的人为了追求形式,反复推敲语句,反而不注意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了。从南北朝的北魏到隋朝,一直有人反对四六文,提倡古文,到唐代,提倡的人更多了,后来韩愈极力提倡古文,使古体文在应用文字中占了优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用新散文体先后写出了三百多篇政论、传记、书信、序言和墓志。这些文章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从形式到内容都洋溢着革新精神。他的散文风格奇特,结构严整而宏伟,文字精炼,语言生动。韩愈关于古文运动的理论,对后世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散文大师,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的首位。

韩愈为人品行端正,对人一贯讲真话,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他虽然25岁就考中进士,开始作官,由于得罪了权贵,因此几次遭到贬谪(zhe)。

凤翔法门寺里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了据说是佛祖释迦(jia)牟尼的一节手指骨头。这塔30年打开一次,向人们展示佛骨,据说这一年的庄稼就会获得丰收,百姓就能过上安泰的日子。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是展示佛骨的年头了,迷信佛教的唐宪宗,派人到凤翔去把佛骨迎接进皇宫,供奉了三天,然后送到长安的各个寺庙轮流供奉。于是,从王侯公卿一直到平民百姓,都争先恐后地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别人的后面,有的人弄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在头和胳膊上烧烫了许多伤疤印记,有的人停下活计不干了,闹得沸沸扬扬。

韩愈一向尊崇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不喜欢敬佛之事。他担忧这些愚昧行为造成祸害,就上了一道奏章给唐宪宗,进行劝谏。

奏章里说:臣以为佛这东西,不过是一种法术。从后汉时开始流传到中国,上古时并不曾有。从前黄帝和喾(ku)、舜、禹都活了一百多岁,然而当时中国并没有佛。汉明帝时开始有佛法,而他在位只有18年。之后战乱亡国之祸接二连三,国运不能久长,宋、梁、陈、元魏以来,奉佛越来越虔诚,而朝代更加短命。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沸腾文学网【101du.net】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历史名人之五》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其他相关阅读More+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柳岸花又明

六零小片警爱吃瓜爱工作

香酥栗

龙藏

烟雨江南

窥天光

骨色弯刀

首席医官

银河九天

席卷天灾

黄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