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肃京的宾友
李泌(722—789),字长源,先世为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后迁居京兆(今陕西长安),父李承休,官居吴房令。
李泌幼年聪慧好学,才智过人,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尤擅长诗。开元十六年(728),玄宗与燕国公张说观棋,李泌应召来见。张说使李泌赋“方圆动静”,张说出对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李泌时年仅七岁,人们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童”。当时任中书侍郎的张九龄对他尤为喜欢,常引之卧内,呼为“小友”。长大以后,常游嵩山、华山、终南山,且笃志钻研易道,慕神仙长生不死术。天宝中年,自崇山上书议论政务,深受玄宗赏积,得以召见,供奉东宫,与太子李亨为“布衣交”。李亨对他礼遇甚厚,称之为先生。后因作诗讥诮杨国忠和安禄山,由此引起杨国忠对他的忌恨,被斥逐蕲春郡,从此李泌隐居在深山密林中,以琴棋诗书自娱。
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相继沦陷,玄宗出逃行至马嵬驿,禁卫兵哗变,杀死奸相杨国忠。玄宗逃到成都,留下太子李亨讨伐安禄山,李亨赶赴灵武,即皇帝位,这就是肃宗,李亨尊玄宗为太上皇。
在肃宗身边,文武大臣不满三十,更缺乏一个匡时救国的人才。肃宗因而想到李泌,于是派人召李泌来到灵武,不久,又得到名将郭子仪。一文一武,成为肃宗的得力助手。肃宗授李泌为右相,李泌固辞不受,愿以宾友相待,肃宗只得依从。肃宗对李泌亲如师友,出则并马而行,寝则对床而眠,跟他太子时一样。他事无巨细都首先征询李泌的意见,可以说肃宗对李泌是言无不从。李泌实际上是朝政的决策人。
李泌向肃宗提出建议:以广平王、肃宗长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诸将东征安禄山。肃宗为李泌特设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官衔,命李泌随军而行,并赐紫袍一件,李泌受命而行。临行前,他对肃宗说:“不出二年,就可消灭贼寇。”李泌的理由是安禄山这些人把掠夺的美女财宝,运到老巢范阳(北京大兴县),因此他们没有占有四海的打算,跟随安禄山反叛的,也只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几个骁(xiao)将,中原人不过高尚等几个人,其余都是胁从。安史叛军容易发生内讧。李泌为唐肃宗制定了消灭叛军的作战计划。第一步,令李光弼(bi)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yi)入河东,使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忠不敢离长安,那么随从安禄山守洛阳的就只剩下一个阿史那承庆;李肃领兵驻扶风,与郭子仪、李光弼两军分次出击,叛军来救头,就击其尾;叛军来救尾,就击其头,这样就让叛军在范阳至长安数千里的战线上,顾首失尾,疲于奔命,唐军则以逸待劳,叛军来了不和它交锋,走了就乘机追击,不攻叛军城池,不断叛军归路。第一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拼命拖垮叛军,伺机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第二步,命建宁王、肃宗的次子李倓(tan)为范阳节度使,率军自边境进攻范阳之北;命李光弼进攻范阳之南,南北夹击,攻取范阳,使叛军退留不得,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于是再命大军四面围攻,一举歼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沸腾文学网【101du.net】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历史名人之五》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