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德国豹1式主战坦克
概述
1956年,法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对设计文欧洲字新型坦克提出以下技术要求:战斗全重30t,单位功率22kW(30马力)/t,车宽3.15m,车高2.2m,公路最大速度65km/h,安装风冷多种燃料发动机、105mm火炮和2挺机枪。1957年6月,联邦德国和法国同意发展一咱满足上述要求的坦克,除对车宽有争议外,于1957年7月提出联合技术性能要求;1958年9月,意大利加入该项发展计划。
联邦德国为实现联合发展计划,组建了A和B两个设计队,法国由坦克武器技术局任总承包商。
联邦德国A设计队由波尔舍公司、容格、卢瑟和约丹、马克等公司组成。B设计队包括瓦耐克工程局、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和亨舍尔公司。炮塔和武器系统由莱茵金属公司和维格曼公司设计。
A设计队于1960年6月完成第一辆样车,同年8月完成第二辆样车;B设计队于1960年5月完成第一辆样车,同年又完成第二辆样车。
4辆样车于1961年初在特里尔和梅佩恩试验场交付试验,次年4月结束,然后决定集中发展A设计队的样车。此前政府还向A设计队订购了26辆样车,向B设计队订购了6辆样车。
这样,第二轮样车的总数量达到32辆。A、B设计队的样车分别安装维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炮塔。这些样车的主要改进包括装甲防护、悬挂装置、10缸柴油机、新型传动装置、火控设备和L7式105mm火炮,样车试验于1963年初结束。
在第二轮样车试验结束之前订购了50辆预生产型坦克,该坦克用光学测距仪代替了样车上安装的试射机枪。联邦德国和法国从1962年开始对研制的坦克进行对比试验,但是在试验之前联邦德国议会国防委员会决定提前生产本国设计的坦克,并将该坦克命名为豹式坦克。
1963年7月,克劳斯—玛菲公司被指定为该坦克的主承包商,并接受政府的1500辆订货。克虏伯·马克公司被指定为生产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和装甲架桥车的总承包商,同时生产少部分豹1坦克。
1964年秋,联邦德国政府为批量生产该坦克投资15亿马克。
第一辆生产型豹1坦克于1965年9月交付联邦德国陆军,当时的生产速度为每2天1辆。1966年初生产速度达到每3.25h1辆。每辆豹1坦克的价格为93~95万马克。
该坦克除在联邦德国生产外,还特许意大利奥托·梅拉拉公司生产豹1坦克。克劳斯—玛菲公司于1979年完成该坦克生产任务,但为满足希腊和土耳其订货需要,于1981年初重新生产豹1坦克。
总体布置
该坦克车体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前部是乘员舱,后部为动力舱。乘员舱右前部位是驾驶员位置,左前位置有炮弹储存架、通风装置和三防装置,加温装置在乘员舱右侧。驾驶员座椅上方的车体顶装甲板上开有驾驶舱盖,舱盖前有3个潜望镜,中间1个在准备间可换成红外或微光潜望镜。
炮塔为铸造结构,呈半球型,防盾外形狭长,位于车体中部之上。炮塔内有3名乘员,车长在火炮右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向,装填手在火炮左侧。在炮塔顶,车长和装填手各有1个舱盖。此外,在炮塔左侧还设有1个补弹窗口。
武器系统
主要武器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L7A3式105mm线膛坦克炮,由单内炮管、水平式棱柱形半自动炮闩和炮口抽气装置组成。身管长是口径的51倍,其上装有热护套,野战条件下更换炮管仅需20min。
炮弹发射后,炮闩自动打开,同时从炮膛抽出的空弹壳抛入炮闩下面的弹壳收集器。在炮弹上膛的同时,炮闩自动关闭,然后通过电击发装置发射。该火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475m/s,直射距离为1600m。
弹药
L7A3式火炮可发射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以色列、英国和美国制造的105mm炮弹,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均为整装弹。
该坦克装有55发105mm炮弹,其中13发炮弹布置在炮塔尾舱中,其余42发炮弹布置在车体里,加强员左侧的炮弹储存架是主要储弹位置。
火控系统
车长用的TRP—2A型变焦距潜望镜为单目式周视瞄准镜,位于车长舱盖前的炮塔顶板上,放大倍率可在6×~20×之间调整。车长可以使用该镜进行观察、超越瞄准和向炮长指示目标,可采用手动方式改变该镜仰角,该镜也可自动地伺服于火炮运动。用红外瞄准镜代替变焦距潜望镜,车长便可进行夜间观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