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网【101du.net】第一时间更新《宁古塔流人演义》最新章节。
却说朝廷百官对顺治的求谏诏书热血澎湃,纷纷上书皇上。彭长庚任吏科副给事官,作为京官,也想上一份建议的折子。想来想去,他对皇上对睿亲王多尔衮的处理耿耿于怀,于是他就想写一份奏折为睿亲王鸣不平。
很快一份奏折拟就,工工整整地誉写完毕后,他拿着这份奏折让好友许尔安看。
许尔安,河南太康人,乃将门之后,其在明、清两朝跟随乃父征战,清朝袭封一等子(精奇尼哈番),隶属汉军镶白旗。其父许定国原为明朝援剿河南总兵官,诱杀南明兴平伯高杰后降清,授予爵位一等精奇尼哈番。
许尔安看完后,沉吟半晌,说道:“这个事我和你有同感,我也感觉睿亲王不可能谋逆篡位。但是,这事是皇上钦定的,翻案的可能太小了,弄不好你还有可能因此受牵连。此事还要慎之又慎!”
彭长庚道:“我是一心为国家着想,关心的是国家社稷,关心的是公平正义。虽然是逆了龙鳞,但我相信皇上求谏之真切、求言之坦诚、求治之期盼,我想皇上不会因此而治我的罪。我谢谢你的忠告,我一定要把这份折子呈上,尽我人臣之义!”
许尔安听后,口打“嗨”声,然后说:“既然你执意如此,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你上书石沉大海,我愿意再上一份这样的折子,表达我们忠心,也不辜负我们朋友一场!”
彭长庚拱手告别,于顺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3月5日)将此奏折呈给皇上。等有月余,不见朝议,三月初八日(4月21日)一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爵)许尔安亦兑现诺言呈上奏折。
且放下彭长庚、许尔安奏折不说,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睿亲王事件的来龙去脉。
话说年仅39岁的多尔衮于1650年12月31日病死在喀喇城(今河北省滦平)。
按说这位曾荣极一时的人物应该一切都盖棺定论了,但事实并非如此。1644年功高位尊、权势日隆的多尔衮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1645年又改称为“皇叔父摄政王”,以皇帝之尊亲代行皇帝职权,成为清政权入关之初的实际统治者。1647年10月,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免去君前跪拜之礼,名分上成了“太上皇”,实际上把持皇权。在多尔衮病死16天之后,他的封号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入太庙祭祀。
话说这幕后的推手,不是皇帝,是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这个女人,亲手把多尔衮捧上天,又亲手把死后的多尔衮打入地狱。
当时的永福宫庄妃,即福临的亲生母亲,是感谢睿亲王多尔衮的。在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14子)与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皇位之争僵持不下时,多尔衮见自己没有完全取胜的把握,于是迅速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出面辅政,等福临成年后归政。
多尔衮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原处在边缘地位的济尔哈朗突然找到了提升位置的机会。于是,多尔衮这一招首先济尔哈朗的支持。而对于支持豪格的两黄旗来说,他们坚持的是“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因此,只要立的是皇子,只要能保证黄旗的地位,无论是立豪格还是立福临,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这样一来,多尔衮逐渐占据上风,豪格只能被迫做出妥协,双方共同拥立皇太极的第9子——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承皇位,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出面辅政。这个提案得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通过,帝位终于有了着落。
1643年11月18日,福临继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当年的永福宫庄妃成为孝庄文皇太后。又值顺治帝嫡母孝端皇太后生平不预政治,所以宫内大权,统由吉特氏主张。待到孝端皇太后崩后,吉特太后前时虽握大权,总不免有些顾忌,到此始毫无障碍,可以从心所欲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沸腾文学网】地址:101du.net,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