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沸腾文学网】地址:101du.net
一个智商仅28.3的弱智儿童、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在音乐方面有惊人的天赋。他能无师自通地弹奏电子琴,能过目不忘地把电视上看过的音乐节目背诵下来……
(一)
1983年7月的一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恒丰纸业集团的职工医院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的父亲,是这个医院放射科的医生杜春杰,母亲马玉萍是当地邮电局的一名工人。夫妇俩次天喜地地给儿子取名叫杜劭博,希望他日后聪慧博学,前程远大。
一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小劭博突发高烧近40度,杜春杰夫妇俩慌了手脚,抱起儿子,连夜赶到牡丹江医学院附院小儿科就诊,确诊为急性肺部感染。接下来两天两夜的抢救治疗,马玉萍一直没合眼,等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她才趴在病床上沉沉睡去。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马玉萍听到主治医生和丈夫杜春杰的一段对话:
医生:“有一件事必须告诉你,你的儿子可能是先天痴呆!”
杜春杰先是喃喃而语,接着就吼了起来:“不可能……不可能!”
那次诊断后,夫妇俩每天观察着儿子的变化,他们多么希望医生的诊断会出现哪怕是一点点的谬误。但两年以后,杜劭博的外形明显与正常孩子有了区别,他略宽的眼睑,比例不当的大头,呆滞的目光和混浊的发音,都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劭博确实是“先天痴呆”。
从医的杜春杰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先进的医学上。夫妇俩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开始了南来北往的治疗。马玉萍始终不能接受“痴呆”的结论,对“可能”二字,心怀侥幸,以至在北京的一次专家会诊中,当医生测量小劭博的头部时,马玉萍一把抢过儿子,紧紧搂住,对医生怒目而视。
对儿子的那份执著的爱,以及几年的艰辛奔波已使马玉萍的精神到了崩溃的地步,有时望着儿子,她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痴痴呆呆的模样,这更让杜春杰揪心。因为他意识到,他将失去的不仅仅是儿子的聪慧。
以后杜春杰就想尽一切办法,独自带着儿子就诊,名医名院,偏方郎中,只要有可能,没有他不求到的地方,但小劭博的情况没有丝毫改变。到五岁左右,小劭博心脏病复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只能住进了杜春杰所在的职工医院,从此,病房几乎成了这个痴呆儿的全部世界。
(二)
杜劭博长到8岁时,走路还不稳当,没有完整的语言能力,发音含混不清,许多时候,只有马玉萍能听懂他的意思。但夫妻俩经过多方争取,终于让儿子上了小学。小学6年级时,杜劭博终于知道了1+1等于2,而问他1+2等于几,他就只会摇头了。
但一件偶然的事,让老师和杜春杰看到了一丝希望。那天上算术课,杜劭博抹着鼻涕就往教室外走。对此,老师已习以为常。但那次很久不见他回来,班主任就满学校地找,最后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找到了坐在后排的杜劭博,他正兴致勃勃地学唱一首歌。老师教完一遍,他立即旁若无人地大声唱了出来,没等那个音乐老师反应过来,班主任就已经把他拉了出来,在走廊上,班主任越想越奇怪,这个平时上课满校乱窜的痴呆儿,怎么唱歌却一学就会?她立即找来一个音乐老师,在一间空教室里让音乐老师弹唱一曲新歌,劭博手舞足蹈听完第二遍就一字不差地大声唱了出来,而且音准的程度,让那个音乐老师半天合不拢嘴。
放学后,班主任破例把他留了下来,待杜春杰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发现班主任正和儿子一唱一和地在办公室“一路高歌”。
当杜春杰拉着儿子的手回家时,一种兴奋,一种希望涌满了心头。
于是杜春杰夫妇异想天开地想让儿子读中学。然而任凭他们说破嘴,甚至下跪求情,没有学校肯接收,理由是:学校不是托儿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足球]安东绿茵日记》《十九世纪女裁缝》《北宋穿越指南》《港岛风云再起》《退队,然后捡到问题美少女》《海贼王之大蛇的百物语》《活人深处》【志怪书屋】《朕能走到对岸吗》《大明:嘉靖修仙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