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101du.net

《艺术考古(下)》转载请注明来源:沸腾文学网101du.net

化平淡为神奇的精雕巧塑

远古时代的始祖人类,在他们的自由生活里,与泥土、石料、草木、兽骨、鸟羽等终日相伴,对艺术的感悟和创造自然也寓于其物。雕塑艺术即源于此,以土、石、玉、木、骨角牙、金属等为质料,运用线刻、浮雕、透雕、捏塑、贴塑、堆塑、锥刺、镶嵌、铸塑等技法,经过艺术处理,创作出各种具有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

雕塑艺术品根据所用原料的不同质地,加工创作方法也明显不同,或软塑硬雕,或二者兼用。按照其所运用的主要创作方法,可分做泥塑、陶塑、石雕、玉雕、牙骨雕、木雕等种类;向后随时代发展,青铜塑、瓷塑、漆雕塑、砖雕等各种技术相继出现,从而也将雕塑艺术推向了抟泥幻化、鬼斧神工的更高境界。

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辽宁海城小珠山、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遗址出土的骨针、鱼叉和雕刻装饰品,已是具有一定工艺制作水平的雕刻艺术品。古代人类用艺术造型展现内心对自然的美感追求,雕塑艺术品也经历了由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器物造型,向纯艺术造型逐渐分化的过程。有的艺术造型附于其他器物(如器纽、盖、把手等)之上,或以所塑造形象为器物造型,雕塑与器物造型的巧妙结合是中国雕塑的一个显著艺术特点,有的本身即为家畜和野兽各类动物造型和人物形象。

泥土的可塑性从很早就被人类所了解和掌握,在新石器时代不仅制作出最早的生活器皿——陶器,陶塑艺术也伴随着陶器的发明而来。人类从观赏价值或宗教信仰角度出发,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具体或抽象的人体、动物等造型及实物模型。

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小灰陶人头像,出土于距今7200年前属裴李岗文化的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残高4厘米,宽鼻深目,突颏缩嘴,塑工拙稚,仅粗具形貌。在稍晚的仰韶文化许多遗址中都出土有人头塑,陕西宝鸡北首岭的男性陶塑人头像还施用了塑、绘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的特点,陶塑颜面丰颐,鼻直颏圆,双耳扁平,顶部突出的绳纹象征头发,眉毛和胡须用黑彩表示,更富有真实感,可视为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品的经典。

红山文化女神雕塑以辽宁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裸体女性塑像在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具有典型意义。辽宁西部喀喇沁东山嘴祭坛曾出土两件无头孕妇裸体小像,皆为陶制,残体分别高5厘米和5.8厘米,其造型明显突出凸腹丰臀的生理特征,人体各部位逼真自然,很有动感,且符合人体比例,显示出高超的雕塑技艺。研究者认为其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这类女性塑像在旧石器时代的欧洲、西亚和中亚也有发现,其起源似与原始信仰或巫术观念密切相关,被尊称为维纳斯即女神像。与此相似,我国黄河中下游诸史前文化中也采用了与陶壶(瓶)体相结合的女性人体造型,其中年代较早的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是一件腹部绘满图案的彩陶瓶,颈端塑成长发妇女头像,头顶开孔为瓶口,双目和嘴用镂空手法表现,将隆鼓的瓶腹比拟为孕妇的肚腹,充分运用了人类的艺术想像力。

模拟家畜与鸟兽的美术品,也最早出现于裴李岗文化,在那里出土了粗具轮廓的陶猪头和陶羊头等。在新石器时代,整体塑造成动物形象的陶器最能代表陶塑水平,陕西华县天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号鸟鼎,号鸟腹中空为鼎身,口的一端升起收缩成鹄首,勾喙紧闭,眼圆睁,肥硕的双足和下垂的尾构成三只鼎足,这样的器物在今天也不失为一件造型别致的工艺品。鸭形壶、鸟形壶、兽形鬶、船形壶等器皿都是陶塑工艺将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代表作。但出土陶塑动物最多的还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湖北省天门石河镇邓家湾遗址,一座不大的灰坑中,堆放有数千个小型陶塑,这些陶塑体长一般仅有6—10厘米,有鸡、猪、狗、羊等家畜,还有鸟、虎、象、龟、猴及人抱鱼等,虽然仅塑出大轮廓,但神态自然,不同动物的体态特征鲜明,古拙生动。

湖北邓家湾陶塑动物陶制品价值低廉且容易制作,因而在我国历代墓葬中都流行用陶质明器随葬,即模仿各种日用器皿、工具、兵器、车船、家具、建筑物以及动物的形象,用陶土制作出模型,由此自然也推动了陶塑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已发现有陶屋、陶畜圈等明器随葬;商周时期仿铜礼器制作更为精致,甚至出现了代替殉人的陶俑。河北燕下都16号战国墓随葬的列鼎、甬钟、钮钟和唐代彩绘俑编镈等虽都是陶制,但完全模仿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秦汉时期陶质明器和俑更为盛行,最有代表性的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与真人等高,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汉代的明器种类和规模都极为可观,特别是仓、灶、井、磨、猪圈、楼阁、农田等模型在墓葬中使用非常流行,制作精细讲究,河南三门峡市出土的陶楼高达1米左右,结构极其复杂。唐代三彩器则把陶明器造型艺术推向高潮,三彩器种类几乎涵盖了生活使用的各个方面,样式新颖,色彩艳丽,人物俑塑造有妇女、文官、武士、牵马俑、胡俑等;动物俑中以骆驼和马俑最为出色,姿态生动,反映着丝绸之路的真实情景。随着人体泥塑造型艺术的成熟,在佛教等造像艺术中也可窥其风采。

精绝的泥陶塑艺术为后世青铜塑和瓷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青铜器的铸塑取决于陶范的制作,繁缛的花纹、复杂的造型,是由铜液浇注入定型陶范而实现的。瓷塑所用原料为比陶土更细腻的高岭土,塑造工艺来源泥塑,超越陶塑,因而光润艳丽的瓷工艺品一经产生,便很快取代了陶艺地位。

切凿刻镂总相宜

石、骨、角、牙、木器的制作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同样古老,制作石骨角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从选料到造型,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用打、琢、烧烤的加工方法,用穿孔石珠、骨片、兽牙等制作出了我国最早的装饰品。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钻、磨、切锯、雕镂工艺发展了起来,不仅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制作越来越精致,石雕、骨雕、牙雕、角雕、木雕等艺术欣赏品也开始增多。

新石器时代石雕艺术品与实用石质生产工具和陶塑艺术品相比,数量不多,但由于有制作精致石器的技法为基础,石雕艺术水平也比较高,手法以圆雕、浮雕为主,透雕为辅,线刻少见,种类以鸟、兽等动物造型为主,还有人像等。距今5000年前的北京上宅遗址出土的石雕小猴,拙稚可爱;甘肃永昌鸳鸯池墓地出土有一件镶嵌白色骨珠的石雕人面,被认为是起“护身符”作用的灵物。由于玉石的分化,石质艺术品向大型实用方向发展。

商代在殷墟曾发现各种大理石雕刻,有坐人、虎首人身怪兽、虎、牛、鹭鸶、蝉、蛙等形象,这些圆雕,手法简朴,形象生动。安徽寿县出土的一对战国石卧牛,呈扭头蜷腿姿态,是石刻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大汶口镂空象牙梳石雕在汉代最为发达,技法有圆雕和平雕两大类。立体雕刻即圆雕,往往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略加修饰,既表现出物象的性格特征,又具有质朴古拙的装饰效果,如山西兴平县霍去病墓的石人、卧虎、卧马、奔马、马踏匈奴、猩猩抱熊、怪兽吞羊、石鱼等都是汉代圆雕中的精品。平雕即平面浅雕,有阴刻、阳刻两种技法,以表现出一定情节内容的画像石及画像砖成就最为卓绝。画像石实际上是祠堂墓室等建筑用的装饰画,题材广泛,有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各方面内容。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较有代表性,采用多层构图的处理手法,各种物象多做正侧面描写,画面丰富,引人入胜;其中的《泗水捞鼎》画像石是根据史记所载创作的,画面上拉绳的人和伫立观望的人形成动与静的对比,线条刻画富有情趣,具有浑朴敦厚的艺术特色。

汉代“马踏匈奴”石刻魏晋隋唐时期,佛教艺术在中国盛开,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佛造像,主要都是雕刻而成。石窟寺数量众多,宏丽精美,时代连续性强,分布地域极为广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一时期也是陵墓雕刻发展时期,著名的唐代石刻《昭陵六骏图》以高度写实的技巧,刻画了六骏劲健的雄姿与非凡的气质,是一组浮雕巨制,代表着唐代雕刻艺术的巅峰。

明清的建筑装饰雕刻也有重大发展,以曲阜孔庙大成殿明代雕造的十根蟠龙石柱、北京故宫清代雕凿的云龙御路石刻最为盛名。

角雕在约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河北兴隆县的一处洞穴堆积中发现有一件已经石化的赤鹿角,鹿角似经磨制后再刻画,刻纹清晰优美,由阴刻的线条组成三组图案:第一组由直线、斜线和连弧纹所组成;第二组由互相平行的密集的曲线所组成,呈“8”字形状;第三组由四组密集的曲线构成,形成对称性颇强的图案。刻画之后,又染成红色,显示出人们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图案构图规律和色彩的运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其他类型相关阅读More+

一事无成的我只能去当海贼王

爱吃咸鱼的老虎

仙工开物

蛊真人

谨言

来自远方

偏要勉强

迟小椰

假惺惺

刘水水

带枪出巡

欲晓